本报讯(记者 刘健)11月6日,长江讲坛第十讲在武汉校区教学楼B区102教室开讲,中国科学院院士戴金星以“中国天然气地质主要理论进展及对我国天然气工业发展的意义”为题,为我校师生解读中国天然气地质理论的发展脉络,尤其是用油型气和煤成气“二元论”指导勘探后,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和产量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武汉校区4个学院和非常规油气协同创新中心300余名师生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副校长张玉清主持。
报告中,戴金星院士从煤成气理论、气聚集带、气聚集区和气聚集域、天然气成因鉴别理论、大气田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页岩气次生型负碳同位素系列成因讨论五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天然气地质主要理论进展情况。谈到综合因素预测大气田时,他指出:在生气中心及其周缘,成藏期晚,在煤系或其上、下有关的大圈闭中,在成气区的古构造的圈闭中,在异常压力封存箱外或箱间,在低气势区这六点是大气田控制因素,如果在一个地区能有两个或更多个因素都是符合的,则发现大气田的概率高。若有矛盾,就要具体分析。
世界上一般认为,天然气年产量达到500×108m3及以上的国家就进入产气大国。我国在2005年开始跨入产气大国之列,2014年成为世界第六大产气大国,而煤成气是中国天然气的主角。在1978之前,中国学者认为只是由于腐泥型的有机物所形成,以油型气“一元论”的观点指导勘探。1979年,戴金星院士发表《成煤作用中形成的天然气与石油》一文,认为煤系中煤和暗色泥岩是良好的气源岩,应该成为天然气勘探的重要的领域,天然气勘探的指导思想由此从“一元论”变为“二元论”(油型气和煤成气),开辟了中国煤成气勘探的新领域,使中国天然气产量和储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鄂尔多斯盆地目前发现的探明储量是1979年之前的2971倍!而大气田是天然气工业的中流砥柱。
报告结束后,戴金星院士还与学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关于煤成气理论、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等相关问题。学生代表登台向戴金星院士敬献鲜花,表达了莘莘学子对科学家的尊敬与热爱。党委书记朱业宏代表学校向戴金星院士颁发了具有纪念意义的“长江讲坛”杯。
戴金星院士,著名的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家,我国煤成气理论的先驱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天然气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
戴金星院士“六五”至“九五”四次领导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天然气项目。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首先从事和倡导煤成气研究,使中国天然气勘探的理论从油型气的一元论,发展为油型气和煤成气的两元论,由此煤成气探明储量从占全国天然气储量9%上升到70%以上。他在建立和发展中国煤成气理论、开辟煤成气勘探新领域、各类天然气鉴别理论、无机成因气及其成藏形成条件、大中型气田形成和控制条件及其有利区预测诸方面有重大的建树和贡献。对我国15个储量千亿立方米以上的大气田的发现在4至15年之前提出科学预测,为“西气东输”提供了资源基础,为中国近期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